close

page11

今年我們已經失去了Vitti,  甚至還有Godard。
(很帥,不愧是Godard。)

「所以裝模作樣的假文青都去死吧你們這些廢物!不喜歡高達的都是笨蛋!!!」

手帕交此言如暮鼓晨鐘,第一次看高達戒慎恐懼:到底我會是廢物,還是真文青?那一年,在光點,《我所知道她的二三事》映後,「天啊這是什麼?我看不懂...」隔座觀眾呢喃,悻悻交談著離場,筆者從塵埃里生出文化優越感:我喜歡高達!!我不是笨蛋噢耶!!至此過了好幾個年頭。Sauve qui peut (la vie)、Passion;À bout de souffle、Vivre sa vie、Pierrot le Fou、A Married Woman。宇宙最高的Le Mépris,捨不得看的Alphaville,永遠的Anna Karina,不求甚解的Adieu au Langage。一切與高達有關的,都會想看。討論其中配色,唱片樣式,小男孩模樣金色短髮,New York Herald Tribune。(像是The Squid and the Whale,高達粉才懂)
這世界只需要一個高達就好,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無可取代,謝謝高達,身為影史上最機掰、最自傲的導演,一定知道全球正雙向奔赴擁抱兩極化吧,超討厭的,連拍一些有趣的東西都不行了喔!趁還沒被噁心的metoo運動或各種政治正確禁聲之前,登出這越來越(小)粉紅的世界。雙月最愛:Alphaville,毫無懸念。

延伸閱讀:高達過世比英國女王過世重要吧

Total: 6

 

Jean-Luc Godard《法外之徒Bande à part》(1964)

everything that is new, is thereby automatically traditional.

最經典的三人舞步,手拉手狂奔羅浮宮,傳說中靜默的那幾分鐘。王家衛電影中沒有腳的小鳥與一分鐘的朋友,在高達裡都嫌陳舊。鐵三角,如今除了Sami Frey皆已仙逝,高達已不在現場。愛就是只讓你點菸,電影裡,美女(總)愛上醜男,與善良小帥哥happily ever after。綜合歐陸青年無所事事,學英語是美帝欽羨,打劫與各種心眼是爆裂青春想像。

在Anna Karina眼眸底下總無新鮮事,世間俗塵,無限滄桑;是先知,也是預言家。超越凡人準則,綁著緞帶的秀髮是聖旨,銅鈴大眼彷彿看穿塵俗的良心,稍微牽動的嘴角可以撼動世界,是(美)女神,更是女神(祇)。

延伸閱讀:港式高達


Jean-Luc Godard《阿爾發城Alphaville》(1965)

Sometimes reality is too complex for oral communication. But legend embodies it in a form which enables it to spread all over the world.

極權主義(totalitarian),洗腦與控制,知識分子對自由與真相無盡的探求,失語症。泳池執刑那一幕被後世無限翻拍(《使女的故事the handmaid's tale》裡一幕,審問並殺死執政者Fred的女兒)。久居阿爾發城的知識分子Henri Dickson,口中呢喃模糊不清的記憶後死去,留下一本懺情錄。秘密交由思路清晰Lemmy Caution去發掘。首先面對的是、擁有純正心靈的Natacha,由Anna Karina飾演。Anna Karina實在太適合演出魁儡布娃娃、逐漸生出自我意志的腳色了。最後Lemmy Caution找到了教授,教授掌握了阿爾發城電腦的核心,力邀Lemmy Caution加入:我會給你一個宇宙。Lemmy Caution拒絕了權力的誘惑。

面對政治無解的各種難題,「愛」可能是唯一(陳腔濫調的)解答。Anna Karina與高達合作倒數計時之作。因與高達的關係惡化,曾有影評認為片中女神失去了甜美可人,顯得幽暗且目光深沉。筆者不這麼認為!女神站在窗邊思索找回遺失的自己(光影射進屋內,相當美麗),陪Mr.Caution喝一杯咖啡,進出旅館穿著滾邊毛毛大衣,全部都相當迷人。世間紛擾依舊,露出一抹微笑驅車離開阿爾發城的Anna Karina,是獨一無二的美好。電影裡的,實質意義上的。

 

濱口竜介《在車上Drive My Car》(2021)

The 74th Cannes Film Festival - Best Screenplay
The 94th Academy Awards - Best International Feature Film

《在車上Drive My Car》有村上春樹短篇小說加持,上映後好評不斷,不負眾望廝殺到奧斯卡獎最後一哩路。筆者非常喜歡濱口竜介的《偶然與想像》,對村上春樹也是多年不離不棄(?因此跟許多影迷一樣充滿期待。看完後,完全可以理解西方對其狂熱與推崇,先說,我更喜歡《偶然與想像》。

作家、編劇或導演擔任主角,在濱口竜介的作品裡不是新鮮事。大量引用文學作品闡述主角心境,導演一向是得心應手。契訶夫的《凡尼亞舅舅》作為電影主旋律,拉扯著男主角的內心。不得不說,村上春樹小說裡那些內斂、不會被外在輕易撼動的男主角們(僕),實在很難演。相較於情緒外顯的岡田將生、冷酷帥氣的女司機三浦透子得觀眾喜愛,西島秀俊已經做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

飾演聾啞演員的朴俞琳以手語筆畫出舞台劇的終章,令人感動且意味雋永。本片最喜歡開天窗伸長手臂抽菸的段落,若電影可以在那裏結束多好。不是所有事情都需要攤在陽光下(雪地裡)說,非常厭惡雪地裡彼此傾訴的情節,(對我來說是)拉垮了整部電影的藝術水平。很遺憾只能用爛尾,來總結。

延伸閱讀:爛尾

 

《贖罪俱樂部El Club》(2015)

The 65th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Silver Bear Jury Grand Prix

(又要)先講結論:我不喜歡。邊緣牧師們為了維持僅存的小樂趣,不惜傷害他人。難怪當初會被放逐到此。聽完每一人的告解,沒有同情,只有漠然。電影一開始,爆料者站在屋外大聲控訴,真相不明的衝擊與焦慮,相當震撼;片尾黑吃黑同樣驚人,這完全不是神職人員的樣子,非聖,更非人,恐怕還不如狗。嗯,完全沒有喜愛的元素。

 

Brosens & Woodworth《第五個季節La Cinquième Saison》(2012)

《幻之草原Khadak》(2006)《高原烈女Altiplano》(2009),Brosens & Woodworth總從世界的邊緣切入,營造疏離卻又引人入勝的異宇宙。片中的空靈少女Alice,回應著之前作品中女主角一貫堅忍的形象,撐起整部電影。Aurélia Poirier著實晶瑩剔透,相當可人,電影後半部遭遇悽慘,依然維持著恰如其分的冷漠與自尊。小鎮裡沒有法律,只有迷信與恐懼,從冬天走到春天,到了第五個季節,飢荒是否因殺了幾個人而終止,無人知曉。

沒有幾句台詞,過了一陣子,本片仍是寫進骨子裡地深刻;魔鬼就在日常風景中,毫不遮掩的暴力與掠奪,橫徵暴斂的是被孤立者的性命。起手,再也無回。

 

Alfred Hitchcock《後窗Rear Window》(1954)

James Stewart感嘆:她太完美了,我配不上她。護士:任何人只要不是傻子,都會想娶她。

筆者還想說嗯哼會是誰(完全沒在看誰演的欸)?須臾,Grace Kelly翩然入室,蓬蓽何止生輝,簡直是時間停止。偷窺的視角,彷彿公然邀請觀眾加入意淫;「美麗女友在身旁不理睬,進到鏡頭裡才愛上」的概念,被電影評論及心理學研究廣泛引用、申論、闡述;佔據百大經典電影名單,讓筆者以為這是一部非常厲害的電影(?以Hitchcock的作品水平來說,《後窗Rear Window》故事普通,女神極美。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halleb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