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圖^^)
看過千餘部電影後,在下筆前需思考的事情:劇本對電影來說有多重要?運鏡呢?配樂呢?經典名言呢?一個沒那麼好的故事配唱金獎團隊包裝,一部低成本但忠於劇本(尊重寫作者,不會亂刪改)的小品,一首完美的英詩作為劇本核心(好啦!筆者最吃這套);被賦予厚望的影壇生力軍的大膽嘗試,沙場老將用最新科技爬梳那些艱深的哲學思考;一些陳腔濫調的反芻。
是枝裕和的《万引き家族》,是小心翼翼雙手獻上的美好。雙月最佳電影。
寫這篇文章配得是Philip Glass和坂本龍一。
Total: 4+3
Denis Villeneuve《怒火邊界Sicario》(2015) B
終於清了檔案,這部是2015年不少影評人的年度十大。
擁有好的劇本是否可以保證一部好的電影?怒火邊界二部曲同樣由Taylor Sheridan執筆,但換掉了導演Denis Villeneuve、攝影Roger Deakins、配樂Jóhann Jóhannsson,產出截然不同的東西。這三者的加乘效果太厲害,讓本該是爽片的東西提升到了另一個層次。
Roger Deakins完美攝影。人吃人的城市擁有最炫艷的夕陽。
Denis Villeneuve’s women: Emily Blunt, Amy Adams and Lubna Azabal. 她們總是脂粉未施,既脆弱又堅毅。
A. Denis Villeneuve蠻愛在男人堆中塞一個女主角。Emily Blunt打頭陣,Arrival讓Amy Adams在一堆科學家中脫穎而出。然後我很想提的一點是,其實梅姨一直都喜歡Emily Blunt大於安海瑟威,實在很難忘記金球獎,她提到Emily Blunt翻白眼大表達欣賞之意(The amazing Emily Blunt!! sth like that...),安海瑟威草草帶過,顆顆。
B. 那時候還沒大紅的Daniel Kaluuya。入戲太深很想對他大喊Get Out!
C. Benicio del Toro以前可是個大帥哥,可以跟Brad Pitt媲美之類的。本片有幾幕重現他的迷人風采。Medellín!
Denis Villeneuve的觀眾俯瞰視角(《怒火邊界Sicario》、《異星入境Arrival》、《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Polytechnique》、《烈火焚身Incendies》),賦予觀眾彷彿如全能神一般的全知權力。
其實劇情沒有太出人意料之外。必須提及Denis Villeneuve掌握各個鏡頭之能事(與Roger Deakins合作無間之冷暴力美學),片頭的驚悚氣氛累積,重溯到《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Polytechnique》(2009)幾乎一鏡到底的場面調度;Benicio del Toro親探大宅那幕則令人想到《烈火焚身Incendies》(2010) Lubna Azabal臥底富豪家當家教或保母突襲開槍。Emily Blunt頻死邊緣的觀眾俯瞰視角,是不是讓人想到《蒙特婁校園屠殺事件簿Polytechnique》匍匐在地裝死以逃過一劫的女學生?或是AA面對八爪怪物如白髮魔女般的正面特寫鏡頭?
Emily Blunt轉頭看見桌上的彩色手環,與Lubna Azabal慢慢走過泳池,在池邊看到男人腳上的疤痕,都是先讓觀眾看到重點,再讓主角慢慢發覺。儘管越來越商業化/精緻化,Denis Villeneuve不忘逐一累積自己以往作品的優點。當然身為粉絲,是希望他不要太紅啦(像《銀翼殺手2049》本身還在抗拒中)。
延伸閱讀:
讓我下定決心踏出家門是因為編劇Taylor Sheridan
Set It Up (2018) C+/B-
#netflix
失業後好友的鼓勵:「妳還不是個爛作家(因為妳連一篇屎都沒寫出來好嗎!),別再自怨自艾了。妳以前總是說沒時間,現在終於有了,為什麼不把文章寫完?」「沒錯,我要寫出史上最爛的文章!」這段看完都要哭了。
兩個過勞小助理將老闆送作堆的故事(就說很老梗),但隱藏著年輕人求職懷抱夢想的那一點熱情。Zoey Deutch飾演的Harper非常討喜,這個演員有Ellen Page好萊塢棕髮小甜心的特質,希望可以看到她更多的好作品。Lucy Liu也不是100%討厭的穿著PRADA女魔頭,她對新聞(或是對寫作)的熱情與對弱勢的同理心,一直延續到整部電影的最終。
哈哈哈哈。
除了寫作這檔事,幾個愛情的想法都彷彿行雲流水般自然不做作又刺中觀眾的心:
You like because, and you love despite. You like someone because of all of their qualities, and you love someone despite some of their qualities.
喜歡是有理由的,愛卻是在所不惜。你喜歡某人因為他們所有的特質,你愛某人儘管你無法忍受他們某些特質。
You are not hard to get. You are hard to earn.
妳不會很難追,而是很難獲得妳的芳心。
本來只是當消遣隨便看看,沒想到會被電影裡冰雪聰明的台詞吸引。再怎麼老梗的設定,只要忠實還原劇本裡各種靈光乍現的時刻,電影都不會差到哪裡去。
高達Jean-Luc Godard《告別語言Adieu au langage》(2014) ?
缺乏想像的人們,於現實中避難。有頭無腦,是我們最好的時光。
第一個問題:社會是否將兇殺看作與失業抗爭的方式,而樂於接受它?第二個問題:觀念與隱喻,有何區別?
讓我相信你聽到我說話了。做點什麼,這樣我才能跟你說話。我不會說一個字的,我在尋找語言的貧瘠。
疑似是一對情侶和他們的狗之間的故事(電影介紹是這樣寫的)。我必須坦承我看不懂,也無法給評價。這並不是一部爛片,是一部意識形態及哲學理念極大化而產生的影像作品。探討了邪惡(希特勒之類)與革命,語言及人與人相互理解的極限。可能需要重複的觀賞與理解,但我放棄這個權利。
Joachim Trier《魔女席瑪Thelma》(2017) B-
#myVideo
因為Joachim Trier X Eskil Vogt的緣故,以及預告呈現出來的氛圍,一直很期待這部。導演在訪談中表達想拍北歐版《魔女嘉莉》的心願(或是女巫類型電影的嘗試),看來他不適合這個題材。鏡頭下的女巫心理千迴百轉各種心思糾結(北歐民族性?),與一般認知美國魔女的女力強悍形象相去甚遠。但到頭來,拍不好還是故事本身的問題。
開頭這場戲讓人想一探究竟。如果電影是一個迷宮,《魔女席瑪Thelma》絕對是設下各種花招吸引遊客繼續走看下去的高手:結冰的湖、槍口瞄準女兒、空拍的學校人群走散四方緩緩拉進、圖書館書櫃與桌與鏡之間的陳列....Joachim Trier掌握鏡頭功力依舊,看得出這是一位自信滿滿的創作者,但好的技巧和鏡頭處理可以保證一個好故事嗎?
這個玻璃碎裂的鏡頭是《記憶乍響》雨蓓車禍場景的經典重現。林北就是拍破玻璃的翹楚所以再拍一次你們也只能hands down.
有一個豆友的評論極佳:當我以為這是超能力電影發現它又講愛情,當我以為它講愛情的時候它又講宗教父權,我以為它講宗教父權的時候它又講醫學心理(心理性癲癇),我想總該是心理了吧,最後發現它是個女性成長故事。
創作者的野心太大,但情節轉換的手法太粗糙。超能力轉到宗教控制的時候我都還可以接受,後面癲癇到結尾的邏輯相互矛盾,各種突兀。迷宮走到一半就放棄猜測各種創作者灑餅乾屑般的暗示:誰知道你的暗示過幾分鐘會不會被推翻?我最不能理解的是因為愛的緣故讓心儀的女孩消失,跟忌妒弟弟無意識地讓弟弟死去,這之間有什麼關係?我們的女主角痛心疾首百思不解(親愛的我們也不懂~),帶著贖罪的心情回家接受父母宗教的制裁(?)。
安雅超級美!
「我愛她。她也愛我。」「她不愛妳。她是受到妳的控制與影響才會愛上妳的。否則妳要怎麼解釋那些突然的事情?是妳的慾望把她拉向妳,妳知道的,妳有這種本事。」
這段對話是本片的核心,所有人類的心魔。自己都不信自己的時候最痛苦。但為何要燒死其實愛著女兒的父親,而不是因為失去兒子而變的陰險狠毒的母親呢?在水上被火燒死是一種天譴的極刑,讓惡者不再雙腿癱瘓而是一隻腳可以行走。「我祝你長命百歲。」最好的復仇是讓妳苟且活著。女孩家鄉河邊下水游到學校游泳池(我喜歡進入水中,穿越到愛情萌芽空間的概念),親吻愛人,在上岸吐出一隻烏鴉。她可以掌控自己的能力了(?),愛人也回到學校(?),親吻她的後頸。喜劇收場。
所以殺掉了控制自己的人,才能解救自己愛的人?好吧可能這一連串超自然現象都是女主角自己幻想的畢竟是一個女人的成長心路歷程(放棄...可是爸爸死了欸!)。
Galt Niederhoffer《浪漫愛婚頭The Romantics》(2010) B-
#myVideo
Ode to a Nightingale: A Love Song to Inspiration by John Keats
Forlorn! the very word is like a bell
To toll me back from thee to my sole self!
Adieu! the fancy cannot cheat so well
As she is famed to do, deceiving elf.
Adieu! adieu! thy plaintive anthem fades
Past the near meadows, over the still stream,
Up the hill-side; and now 'tis buried deep
In the next valley-glades:
Was is a vision, or a waking dream?
Fled is that music -- Do I wake or sleep?
Forlorn! the very word is like a bell to toll me back from thee to my sole self! 完美的古典英詩是筆者的阿奇里斯腱。電影若引用恰當美好的英文詩詞就直接評價B起跳。
就讀英語學系(這種文學背景的人物設定背景也是筆者所愛)的一群好友,創了一個名為The Romantics的小團體。文章發表、論文與論戰。他們自栩此生奉行浪漫主義流派浪漫的無可救藥。長大了以後,其他人回到現實社會,只有Laura和Tom對這個團體的信仰堅持/掙扎不已。他們是班對,有永遠說不完的話,討論不完的文學話題,吵不完的寫作問題。You inspired me. 妳給我源源不斷的靈感及活著的意義,我們心靈相通。I am afraid of the ocean. 和妳生活的每一天都太美好了,如果我無法再更好怎麼辦?
於是他選擇了摯愛的室友Lila-一個徹底相反的女人。一個長假的旅行之後(The Romantics到Lila家度假),Tom和Laura分手,和Lila交往,過了幾年決定結婚。
Lila在同樣聰明能幹,但和我無法激盪出火花,和她相處我不會喘不過氣,她讓我可以安穩度日。無聊總比發瘋好。
Tom的婚禮致詞(超喜歡):
As I gaze at this assembly of friends and family at this momentous occasion, only one thing comes to mind: we're all so uninspired.
We are so blind to the tiny beautiful things.
I am talking about the tiny beautiful things that make life worth living.
When you are walking across the grass before the rehearsal, that's beautiful.
How about the sound as you driving up to the house here?
It's gravel, grass, ocean.
It's verse, verse, chorus.
The seven of us are friends...no the seven of us are family.
We are everything to each other.
Sisters, brothers, mother.
nurse, shrink, opponent, rival.
We share a history, and we share a goal.
To inspired and to be inpired.
That my friends, that's imperative.
and without that, we got nothing.
反面才是真的。
Tom是個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為了在浪漫與現實取得平衡,他選擇了Lila,但他其實也需要Laura給他創作靈感。其實那幾段夜戲,可以看出Tom想持續和Laura維持地下關係。就像所有背德的學者,這才是兩者兼顧的好辦法。
He needs to love you more. He has to love you more Lila, more than you love him. That's the only way marriage works.
你需要我。這對Lila來說是最值得驕傲的事。總得有人冷靜沉著,而我就是那個人。你以為我不想抓狂放縱嗎?我非常喜歡Anna Paquin的表演,尤其是兩個女人攤牌的那場戲,她小小的身軀氣場大爆發:妳說他愛妳?可是他跪下來求我嫁給他,不是妳。Lila真的這麼想,她不在乎Tom心裡到底住著誰,她在乎實際上這個男人的身體會跟著她一輩子。同時Laura也同情Lila,因為對Laura來說,她無法和一個根本不愛的人結婚。她寧願發瘋至死。
她沒想到這世界上真的有人可以。
葉慈的《夜鶯頌Ode to a Nightingale》,Laura唸出一句,要Tom接下去,帶著挑釁與期待。「我不知道。」「你這個騙子!」這麼如此相配又相互了解的人,卻因為男人自私的緣故而無法在一起。真的很令人翻白眼(但同時卻又可以理解)。最後那場大雨完全反映人物設定的性格:最後只有Tom和Laura留下來,他們在雨中相視大笑:未完成的婚禮,無可救藥的浪漫主義者,一場運動的錯誤解讀。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私心來說可能是雙月最喜歡的;看得出這是一部女性創作者的作品,現實伺機逼近,恐懼卻又必須優雅面對。裡面的文學性及對質場面都很精彩,讓人很想找Galt Niederhoffer的原著小說來看(已借)。
107/12/1小說心得補充:
When men and women grow apart, Laura had found, it is for the same reason they are drawn together.
電影比小說好看。不確定是為了拍電影才隨便把小說生出來,還是為了改編痛定思痛。小說又臭又長,長春藤友人之間最愛講的shut up,也是我想對作者說的話(誤)。小說最後竟然有一章讀書會式的問題討論,12個問題,姊姊妳覺得妳在寫小說創作教案嗎?!PS:原作竟然沒有濟慈《夜鶯頌》之經典段落。
英語小教室之一:Unfortunate to be sure, but manageable nonetheless. >>喜歡這種否定+BUT的句型。
英語小教室之二:unscrupulous (a.) 出現了三次,不記得都難。
Yorgos Lanthimos《聖鹿之死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2017) F
#myVideo
2017坎城影展 最佳劇本(評審眼睛脫窗!)
[多麼詩意的電影文宣]
Revenge, the sweetest morsel to the mouth that ever was cooked in hell.
復仇,是地獄熬煮出來最甜美的啜飲-華特史考特/小說家
另外一件恨事就是誤認為《記憶乍響Louder Than Bombs》(2015) 天才少年Devin Druid有演全能神少年。乾結果是醜惡的Barry Keoghan!如果當初有認真做功課根本不會想看這部。
我極度嫌惡這部電影。賣弄、矯情做作,重點是無趣。基督教那些梗到底要敷衍誰?身為一個不太認真的基督徒這部片徹底激怒我。沒有爆點的反高潮讓觀眾得怒火到達臨界值:這不過就是真實人生,為何逼迫我浪費兩個小時(戰戰兢兢)的生命。即使Yorgos Lanthimos再怎麼被吹捧(嗯哼他的新片又得了大獎),我還是決定此生拒看Yorgos Lanthimos。
延伸閱讀:
是枝裕和《万引き家族》(2018) B+/A-
2018坎城影展 金棕櫚
要準備著手進行長草的觀影清單時,臉書同溫層收到了樹木希林過世的消息。對於樹木希林的印象全是因為是枝裕和的關係。我喜歡她在《比海更深》的無畏、《海街日記》的內斂、以及在《万引き家族》裡彷彿昇華為一個聖者的形象。樹木希林最後的身影和這部電影緊緊連結再一起,想到還是不由得感嘆好湊巧。
RIP Kirin Kiki.
我記得小時候,父母那麼少和「他們的」兄弟姊妹講話,總讓我覺得不可思議。怎麼可能呢?為什麼會這樣?
然後,就輪到你了。-Zadie Smith《機巧的感覺》
沒有血緣關係的家人是怎樣的呢?自己選擇的家人,才是最強的羈絆。萍水相逢,即使是有血緣關係的人,也不過是彼此的過客。
平心而論,這不是是枝裕和最好的作品;類似的題材在《無人知曉》已經出現過了,老實說也沒有超越《無人知曉》。我甚至覺得結尾叫爸爸的那段非常多餘,如果是我,可能會剪掉非常多東西(自以為XD)。是枝裕和在這部作品給人的感覺是小心翼翼、四平八穩,沒有太多破綻,但也沒有很多驚喜。就是一部好看的電影。欺騙裡面是否還有真心?算計之中是否藏有真情?可那一點真情真意,只能默默說給自己聽。
超萌的兄妹檔♥
安藤櫻讓人驚艷(as always),在警局偵訊的那一幕讓人太心疼了。那根本是年度十大經典表演的段落。樹木希林每一次出場都是最引人注目的焦點,氣勢直接強過松岡茉優。在海灘坐著默默看著家人,喃喃自語的樣子,是第一個讓筆者眼眶泛紅的片段。「謝謝你們啦。」原來是用人生在演戲啊,這句無聲的台詞已成絕唱。
延伸閱讀:是枝裕和悼念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