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_p7BUth9hzWVhDsN78dtOOQ

(討論《性意思史》之前,先簡單帶過張亦絢《看電影的慾望》心得,是一部讓觀眾看到「張亦絢本人個性也太可愛」的隨筆;「看電影的人都是好人!」可能就是要如此純淨的人才能潛到最深的海底)

 

意思有時不是表面那個意思,只有單字單詞是不夠的。而且我們都有亂說的時候。當我們不知道實際上,發生什麼事。

 

葉佳怡在與張亦絢往返書簡之中,提到了一個稍有敏感度的讀者都有的感悟:本書讓讀者用放大鏡重新檢視自己少女時期,讓回憶中許多畫面與受到情感的衝擊與故事相呼應。放在角落的被拾起,不被想到的印入眼簾。設定為「少女在十五歲之前對性有的最低限度意識」之性史備忘錄,閱讀過程在邊讀邊想之間,被拉長、緩慢。人在勞碌中,不太有什麼機會可以數算自己走過的青澀,讀到某頁宛如通電般:原來那時候發生類似的事情,可以這麼解讀。新大陸不是自己的「神秘三角洲」,而是思考層面刺激著每一個腦內節點,靈了,靈了。


看到後起之秀生命之殞落,悲痛之餘,覺得「不得不」寫下一點什麼的使命。好似從以前到現在,張亦絢都是她筆下那個固執卻擅於替他人未來著想的路易,柔情又悲壯。壞掉的人,如果可以早一點救她...

房曾寫下在北美館,電扶梯上上下下之短暫間,一槍斃命那般,看見那犯罪老手。記憶裡的文字不再準確,可她疼痛得蹲了下來,舊愛其實是個罪犯,這情感難以轉換,她覺得自己髒汙不堪,情緒崩潰,對比著北美館冷冷清清,冰清玉潔的整片白色。她自覺被看穿,透明像是不存在,卑賤遠不如塵埃。

張亦絢是想救她的吧。一本用殉真教概念寫畢的小說,內容其實算輕鬆,也不比《永別書》的高度及耀眼,可明眼人可以察覺到那用力的情感。

 

「性暴力」與「性的暴力」只有一次之差,但後者指的事任何慾力對人都可能造成明的或暗的壓力。某種情況下,體驗就是暴力的。

 

講一些會看這本書的淵源,〈性意思史〉先在聯合文學雜誌上做專欄連載,翻到張的文字就一股作氣把可看得都看了,力薦好友去找來看。後來專欄集結成書,變成她大推我去看(「看完我們來討論」)。經過了幾次陰錯陽差的失約,她的現實成了比討論小說更恐怖的事。我們沒有在提起小說,因為比起騷擾,職場上的情緒勒索與暴力是更損傷的事。所謂性的暴力...這個有點過於引申了,可一個人對於權力有貪婪的慾望,壓榨在工作上的男女,性,心生也,我也覺得那是性的暴力。 祝友人一切安好。

 

延伸閱讀:

[閱讀]張亦絢特調《永別書》《愛的不久時》《小道消息》《身為女性主義嫌疑犯》《離奇快樂的愛情術》

[閱讀]粗糙的褐色石頭《最後的時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halleberr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